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烤漆设备 烤漆设备
天津食堂餐桌_天津食堂菜谱
tamoadmin 2024-10-05 人已围观
简介1.田代琳是哪里人东北人家里,有两样东西不可缺少,一是酸菜缸,二是腌酸菜用的大石头。贫苦人家如此,豪门富户也如此。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配有七八口酸菜缸,可往往还是不够吃。张大帅的儿子,亦即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少将,官拜解放军海军参谋长,时遭迫害,弥留之际,最想吃的就是酸菜。 酸菜和中国人比较亲,山南海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四川佳肴酸菜鱼,所用酸菜即其一。这是一种黄绿色酸菜,其原料为叶用芥菜,学名笋壳青菜
1.田代琳是哪里人
东北人家里,有两样东西不可缺少,一是酸菜缸,二是腌酸菜用的大石头。贫苦人家如此,豪门富户也如此。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配有七八口酸菜缸,可往往还是不够吃。张大帅的儿子,亦即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少将,官拜解放军海军参谋长,时遭迫害,弥留之际,最想吃的就是酸菜。
酸菜和中国人比较亲,山南海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四川佳肴酸菜鱼,所用酸菜即其一。这是一种黄绿色酸菜,其原料为叶用芥菜,学名笋壳青菜,十字花科,两年生,在东北人眼里显得遥远、陌生、神秘、物以稀为贵、上饭店吃为尊。我斗胆命名为:南酸菜。
东北酸菜,与南方的兄弟相对应,自然成了北酸菜之一种。其原料,是当地人习以为常的大,秋末冬初,加水加盐,在缸中腌制。菜顶还要压一块大石头,于寒冷的环境中让菜慢慢紧缩,发酵,二三十天以后便大功告成。赶上降温,透过冰碴,从缸中取菜,冻红了手,嘶嘶哈哈进屋,一闻那黄白色的菜棵,凉丝丝的一股奇香,正宗,爽快,就是这个味!
东北家乡太冷,从前没有反季节的大棚作物,不知谁发明(或从关内引进)了酸菜,帮人们猫冬。估计是老百姓自己琢磨出来的。若是苏轼那样的名人所为,大家不忘其恩,不掠其美,早就叫东坡酸菜、左宗棠酸菜了。人间大多数好东西,都是由平凡的无名氏所为,或者独创,或者前仆后继,你添一瓢水,我加一把柴。光大于民众,相忘于民众。
东北酸菜虽然普通,却很有个性,比较倔,不大喜欢与其它蔬菜为伍。你见过菠菜、韮菜、黄瓜这些娇滴滴的嫩货,与酸菜在一个锅里搅马勺吗?
酸菜的倔,自有其道理,冰天雪地的,你们一大帮都躲哪儿去了?剩我哥儿一个扛着!
当然,关外寒季的地窖里,还有几样别的看家菜,比如土豆,比如。按说土豆脾性温顺、极富合作精神吧,那又怎样?东北有句歇后语:土豆炖酸菜——硬挺,说的是土豆在酸菜这倔货的影响下,难保其传统美德,想面也面不起来了。
即使对自己的本家——,倔货也不愿联袂献演。没听说酸菜和伙在一起,是道什么菜,新老干部斗法?小朋友不爱和家长玩?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与酸菜比较合得来的是谁?是不甚高雅、难得吟咏的肉类。东北大姨烹制酸菜时,常慨叹,这家伙啊,最喜油了。也难怪,卿本贫寒,理应增点脂肪,增点热量。肉也怪,一经与酸菜相识,马上减了肥,去了腻,增了香,犹如花哨女子洗却铅华,返朴归真。
酸菜不但挑伙伴,还挑料理方式。对它,你煎不得,炸不得,溜不得,烤不得,打不得,骂不得。通常,东北人有四种食法:一曰炖;二曰炒;三曰包饺子;四曰生吃。
生吃,是酸菜为东北人民服务的最朴素形式。娘在瓦盆里洗酸菜,见孩子眼巴巴望着,便把菜帮儿劈巴劈巴,露出最精华的菜心儿——给!孩子小手捧着,跑到冷风里,一边在冰上“打出溜滑”,一边格格地、快意非凡地嚼。孩子不知冰激凌为何物,酸菜心儿就是孩子的冰激凌。当爹的看着眼馋,炕桌上也弄了一截,蘸酱,下酒。
酸菜最高、最经典的表现形式,是炖,与肉在一起炖,用火锅砂锅,或普通锅,俗称酸菜白肉、酸菜火锅,雅称氽锅、氽白肉。“氽”,望文知义——入水,因此一定要有汤,往往是宽汤,向“汤加王国”学习。几口就喝见了底,算什么豪爽。“氽”,饭馆印菜谱,食堂写黑板,往往误植为“川”。川就川,又不是考研究生。而且,川即大水,符合多汤原则。其字形,又如三片白肉侧立,倒也逼真。
田代琳是哪里人
是中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中国新石器时期 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籽距今约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诗经·谷风 》 中有“葑菲 ,无以”的记载,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带,对于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之类)及菲(萝卜 之类)的利用已经很普遍。
到了秦汉,这种吃起来无滓而有甜味的菘菜从“葑”中分化出来;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的《吴录》有“陆逊催人种豆菘”的记载。南齐(公元五世纪)的《齐书》 有“晔留王俭设 食,盘中菘菜()而已”的记述(《武陵昭王晔传》),同时期的陶弘景说:“菜中有菘,最为常食。”
唐朝时已选育出白菘 ,宋时正式称之为。宋代苏颂说:“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明代李时珍 引陆佃《埤雅》 说:“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
大(学名:Brassica rapa pekinensis,异名Brassica campestris pekinensis或Brassica pekinensis)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蔬菜,又称“结球”、“包心”、“黄芽白”、“胶菜”等,在粤语里叫“绍菜”。大与小是近亲,同属芸薹一种,和原产地中海沿岸的圆也较近,同属十字花科芸薹属。
目前国内的大品种中,以黄心菜食用量居多,因其口感好,口味佳,深受老百姓喜爱。现有的黄心品种中,秋美秀表现尤为突出,种植面积较大。原产我国华北,现各地广泛栽培。为东北及华北冬、春季主要蔬菜。
原产于我国北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叶用蔬菜,通常指大。引种南方,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十九世纪传入日本、欧美各国。大种类很多,北方的大有山东胶州大、北京青白、天津青麻叶大、东北大矮、山西阳城的大毛边等。
的食疗价值有:
1.利肠通便,帮助消化 大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可促进肠壁蠕动,帮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燥,促进排便,稀释肠道毒素,既能治疗便秘,又有助于营养吸收。
2.消食健胃,补充营养 大味美清爽,开胃健脾,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常食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减肥健美也具有意义。
3.防癌抗癌 含有活性成分吲哚-3-甲醇,实验证明,这种物质能帮助体内分解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雌激素,如果妇女每天吃500克左右的,可使乳腺癌发生率减少。此外,其所含微量元素“钼”可抑制体内对亚硝酸胺的吸收、合成和积累,故有一定抗癌作用。
4.预防心血管疾病 中的有效成分能降低人体胆固醇水平,增加血管弹性,常食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某些心血管疾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
田代琳
田代琳,笔名:东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的中篇《没有语言的生活》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奖,根据该改编的**《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长篇《后悔录》分别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家奖”和《新京报》“2005年度好书奖”;本人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后悔录》、《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不要问我》、《猜到尽头》、《东西作品集》(四卷)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剧,现为广西民族大学作家、广西作协。第三批国家“万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文名:田代琳
别名:东西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西
出生日期:1966年3月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第十五届东京国际**获奖
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代表作品:长篇《耳光响亮》,集《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等
籍贯:中国广西天峨县
人物经历
田代琳,1966年3月出生于广西西北一个名叫谷里的山村。12年进入邻村的洞里小学读书,之后从校门走向校门,1985年7月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分配到家乡天峨县中学执教。1987年元月调入县委宣传部,10月调到河池地区行署办公室做秘书,并下乡蹲点一年零两个月抓农业生产。1990年调入河池日报副刊部做编辑,1994年被广东省青年文学院客聘为专业作家,1995年7月调入广西日报副刊部。19年6月被广西文学院招聘为专业作家(1999年6月期满),2013年在广西文化厅艺术创作中心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协。同时担任广西民族大学的指导教授。
田代琳出版了长篇《耳光响亮》(长春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中篇集《没有语言的生活》(华艺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中短集《抒情时代》(海天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痛苦比赛》(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不要问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送我到仇人的身边》(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我为什么没有小蜜》(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美丽金边的衣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目光愈拉愈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5月),以及20集电视剧本《永远有多远》和根据中篇《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剧本《天上的恋人》(与人合作)等。
主要作品
长篇
《耳光响亮》(发表于《花城》19年第6期,1998年1月长春出版社出单行本,2003年华文出版社以“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再版。)
集
《抒情时代》(中短篇集,25万字,深圳海天出版社“新生代书丛”1996年10月)《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篇集,20万字,华艺出版社“晚生代作家丛书”1996年10月)
《目光愈拉愈长》(集,18万字,广西民族出版社“我们丛书”1999年6出版)
《痛苦比赛》(中篇集,9万字,北岳文艺出版社与《选刊》联合编选“名字三连发”丛书,2001年1月出版)
《永远有多远》(电视剧,35万字,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同期书”)
《不要问我》(中短篇集,2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爱情档案丛书”)
《我为什么没有小蜜》(中短篇集,17万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公牛书系”)
《美丽金边的衣裳》(中短篇集,17万字,文化艺术出版社“新锐作家文丛”,2001年9月)
《送我到仇人的身边》(中短篇集,27万字,2001年10月时代文艺出版社“中国作家50强18年—2000年)
《时代的孤儿》(2002年9月北京昆仑出版社)
《东西卷》(2002年漓江出版社)
《好像要出事了》(2003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中篇
《祖先》(载《作家》1992年第2期,收入1999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现代寓言》)
《相貌》(载《收获》1992年第4期)
《迈出时间的门槛》(载《花城》1993年第3期)
《故事的花朵与果实》(载《作家》1993年第12期)
《经过》(载《大家》1994年第4期)
《原始坑洞》(载《花城》1994年第5期)
《城外》(载《作品》1994年第7期)
《没有语言的生活》(载《收获》1996年第1期,《选刊》96年第5期选载,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收入
华夏出版社1998年4月的“鲁迅文学获奖作品丛书《中篇》卷,1999年1月华夏出版社《九十年代中国乡村小
说精编》,漓江出版社与《选刊合编的《1996中篇选》等多种版本)
《睡觉》(载《钟山》1996年第3期)
《慢慢成长》(载《人民文学》1996年第7期)
《美丽金边的衣裳》(载《江南》19年第1期,收入1998年11月今日中国出版社“中国当代作品书系第三辑《**你早》一书)
《原名〈勾引〉》(载《时代文学》19年第1期)
《生活》(载《家》19年第4期)
《姐的一九七七》(载《时代文学》19年第5期,《月报》年第11期转载)
《目光愈拉愈长》(载《人民文学》1998年第1期,《选刊》1998年第2
期转载,收入辽宁人民出版社的《1998年中国最佳中短篇》,漓江出版社与
《选刊》合编的《98中国年度最佳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的《新生代作家精
品》,1999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篇精选》)
《痛苦比赛》(载《家》1998年第3期,《选刊》1998年第9期)
《肚子的记忆》(载《人民文学》1999年第9期,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新生代经典作品》,解放军文艺
出版社2001年1月《中国先锋20家·男作家卷》,大众出版社与《选刊》联合编辑出版的季选作品集)
《不要问我》(载《收获》2000年第5期,《选刊》2000年第12期转载,分别收入辽宁人民出版社和
漓江出版社“2001年最佳中篇选”,中国家研究会“2001年中国排行榜”中篇排行第五)
《猜到尽头》(载《收获》2002年第2期,《选刊》2002年第7期)
短篇
《商品》(载《作家》1994年第5期,《月报》1994年第7期转载,收入1998年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的“九十年代文学书系先锋卷《夜晚的语言》)
《飘飞如烟》(载《作家》1994年第5期)
《大路朝天》(载《人民文学》1994年第11期)《荒芜》(载《作品》1995年第1期)
《跟踪高动》(载《山花》1995年第3期)
《抒情时代》(载《作家》1995年第4期)
《雨天的粮食》(载《作家》1995年第4期)
《溺》(载《人民文学》1995年第4期)
《美丽的窒息》(载《花城》1995年第5期)
《等雨降落》(载《广西文学》1996年第1期)
《我们的感情》(载《作品》1996年第1期)
《一个不劳动的下午》(载《大家》1996年第3期)
《我们的父亲》(《作家》1996年第5期)
《离开》(载《山花》1996年第5期)
《反义词大楼》(载《山花》19年第9期)
《权力》(载《东海》19年第10期)
《戏看》(载《作家》1998年第1期,《中华文学选刊》1998年第2期)
《天上掉下友谊》(载《漓江》1998年第1期)《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论》
《好像要出事了》(载《青年文学》1998年第2期)
《关于钞票的几种用法》(载《花城》1998年第5期)
《闪过》(载《山花》1998年第6期)
《把嘴角挂在耳边》(载《作家》1999年第2期)
《我和我的机器》(载《江南》1999年第2期,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江南集(下)·初恋》一书)
《过了今年再说》(载《收获》1999年第6期,收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最佳中短篇》)《我们正在变成好人》(载《天津文学》2000年第1期)
《送我到仇人的身边》(载《作家》2000年第3期)
《我为什么没有小蜜》(载《山花》2001年第2期,分别被《选刊》2001年第4期、《中华文学选刊》2001年第3期,《短篇选刊》2001年第4期转载)
《秘密地带》(《大家》2003年第1期,收入花城出版社《2003最佳短篇选》
《你不知道她有多美》(《作家》2004年第2期,《中华文学选刊》2004年第4期)
获奖情况
中篇《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奖,1996年度《选刊》优秀作品奖。该作品写一家三口人,一瞎(父亲)、一聋(儿子)、一哑(媳妇)的生存状况,他们听不到看不见说不出,生活在封闭的内心世界里,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艰难地沟通着,其乐融融。但外部世界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伤害,当他们生下健康的第三代后,第三代听到的第一首歌谣,竟是对他们一家人的人身攻击,于是一个健康的人和瞎子、聋子、哑巴再没有区别。他们是三个人,又是一个人。集《没有语言的生活》和长篇《耳光响亮》分别获广西第三、第四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根据其《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天上的恋人》获东京第十五届国际**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中篇《美丽金边的衣裳》被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放爱一条生路》;
中篇《猜到尽头》被改编成**《猜猜猜》(张元监制、马部导演);
编剧20集电视连续剧《永远有多远》;
长篇《耳光响亮》“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被称为“新生代作家代表作品之一”;
2001年其被中国评论界列入“18年到2001年中国50强”。
后家庭剧《没有语言的生活》于2007年3月在广西名城桂林开机,倪萍、刘威和香港著名导演王晶的“晶公主”唐嫣担任主要角色。
2017年12月,作品《私了》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奖。
作品简介
《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论》
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东西创作现象的原理阐释,下编为东西代表作品解读。著作提出八个“不可不论东西”,观点鲜明,富于新意,文笔流畅,雅俗共赏。
《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她是发生地震那年的春节嫁给念哥的,也就是16年。念哥姓贝,大名贝云念,是我们家的邻居。年初二,我还睡在床上做梦,他就把我叫醒了。他说春雷,咱们接嫂子去。那年头时兴婚事简办,越简办越体现生活作风健康。
《猜到尽头》
铁流是突然被叫走的。当时他坐在沙发上频繁地打着哈欠,我和儿子铁泉抱着他的脑袋拔白头发。他才35岁就长了那么多白头发,看得我心里直着急。我说我们写了十多年,两人的稿费加起来还没有你的白头发多。他咧开大嘴,说为什么不反过来?如果把我的每一根白头发当一万,那我们该有多少稿费?
人物自述
清晨的闹钟像虫子吱吱地叫着,我翻天躺在床上还不太想起来,但是身体里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催逼,再不起来恐怕就要迟到了。记不清为什么这么困倦?随便伸手一抓就会抓到一大把困倦的理由,比如写作、打拖拉机、看书、聊天、喝了太多的茶或者咖啡也曾多次在窗外泛白的时刻想找一个漂亮的借口,就像卡夫卡笔下的那只由人变成的甲虫,明知自己已经不可能再爬起来了也还在编造生病的理由,以便保住一份薪水。对于像我这样没有巨额遗产继承,也没有机缘和胆量下海捞上一把的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薪水还是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必须在绕梁三日不绝的闹钟余音里迅速地爬起来。起床之后的第一桩事就是跑步。马路上汽车排出了太多的尾气,我只好买了一台跑步机摆放在阳台上,每天跑上30分钟。这30分钟是我身体能够保持正常运转的保证。我出生于1966年,那时的祖国还不像现在这么丰衣足食,每天都有牛奶喝,由于童年的吃不饱和吃不好,使我的身体和大都数6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底子非常薄弱,以至于一不小心就感冒,连续加班会感到胸闷,因此跑步就成为我每天的必须。跑完步之后,我和所有不一定是6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刷牙、洗脸、穿衣服、吃早餐、上班、工作。工作间隙会上一两次厕所,会接一个两个电话,但是电话里谈论的话题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来愈严肃愈来愈实际。这样很快就到了中午,在食堂或者快餐店随便填饱了肚子,倒在床上睡一个午觉,补充一力,又开始了下午的工作。运气好的话,晚上会有人叫上撮一顿,为了活跃饭桌上的气氛,拼命地在记忆里搜寻那些从别的餐桌上听来的笑话,然后倒卖出来以此证明自己的见多识广知识渊博。难免有无话可说的时候,那就喝喝酒,说说闲话,闹腾一阵回到家,象征性地过问一下孩子的作业,想想自己还有好多事没做,于是心情就烦乱起来,伏在书桌上赶快补救,后悔自己在餐桌上浪费了许多时间。如果没有什么急事就拿起书或者报纸或者打开电视,了解一下全世界信息,有时候也找几个好影碟看看,必要的时候给远方的文友发一两个电子邮件。科学家告诉我,30岁以后,人的身体和记忆都在往下走,出于对这一论断和事实的担心,每晚睡觉前我都喝一杯牛奶,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过去喝不上牛奶的不足,使自己的记忆不至于衰退得那么快。如果晚上照照镜子,就会发现些许白发已经爬上额头。这就是“60年代”吗?好多人都说他们还嫩着呢。
不能说一天就这么结束了。有些人睡下之后还会做一两个美梦。我在梦中飞了起来,看见1966年春天的某个下午,46岁的母亲把我艰难地生了下来。这是她的最后一次生育,也是她生下的唯一一个男孩。喜悦挂在她疲倦的脸上,亲人们奔走相告。我的二姨妈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整整一夜没有入眠。她在深夜里不停地对表哥说这下好了,这下可好了,高兴的程度不亚于摸到了大奖。如果姨妈还能够看到这个如此令她兴奋的人一天24小时的生活,不知道她会不会为当年的兴奋而后悔?
文学观点
文学与人生
东西:文学对人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以前觉得在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谈文学是比较奢侈的,可是当我看到这么多为文学而来的深圳人,我的不安少了许多。”
2007年9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东西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深圳市民带来一堂名为“文学与人生”的精彩讲座。
给深圳人剥“文学的洋葱”
讲座一开始,东西就开玩笑地说,他既不是明星,又不是快男,所以他的隐私和故事可能大家不一定真的感
兴趣,但这些年来自己对文学的感悟,却非常想和深圳人分享,他觉得这次讲座就是给深圳人“剥自己文学之旅的
洋葱”。
东西说,现在大家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如今很难有人可以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书桌前静静地读一本小
说。尽管现在的阅读环境十分严峻,但他认为,文学对于生活而言,它带给我们的是精神上的愉悦,这也是电
视、网络所无法达到的。
生活其实是在模仿文学
作为一名作家,东西经常从文学的角度去认知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文学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风花雪月”,只是生活中的点缀。东西举了一个例子,在“9·11”之后,他就看到一个新闻,美国一个公司建造了一个地下室产品,就是用钢板制作的地窖,富人们都买,有了这个地下室如果有恐怖袭击你可以在地下躲避三天,有电、有水,这个产品很畅销。东西说,看了这个新闻之后,他突然想起,对于这种恐惧感,其实卡夫卡早在几十年前的地洞就写到了,这就是的伟大之处。
东西认为,我们在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在扩大我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文学并不是在模仿生活,事实恰恰相反,生活其实却常常在模仿文学。1996年,《没有语言的生活》成为东西文学生涯的转折点,这部不仅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之后被拍成**,又在东京**节上获得大奖。东西写这部时,不想重复前人对残疾人形象的塑造,于是便将三个不同器官残疾的主人公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东西认为,折射了我们今天的一种生活状态—看不见、说不出、听不到,当中的人物通过对方健康的器官进行艰难的沟通时,这种沟通其实将人生中很多的哲理都装了进去。这部是在探讨一个问题:在看似多彩的世界中,我们却在没有沟通的情景下生活。
好作品要“折磨”读者
人们喜欢阅读超出自己想像的作品,如果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那么谁还爱去读这样的文学作品?东西开玩笑地说,“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折磨我们的主人公,好作品要‘折磨’读者,但要做到这点,必须要考验作家的想像力。”就像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自杀时那样,嘴巴里能感觉到砒霜的味道。所以一个作家丰富的想像力才是他最值得自豪的东西。
东西还认为,文学对人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细雨一样,慢慢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并把好的语言保留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东西说:“当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词来表达情感的时候,就去静静地阅读文学作品吧,让它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情感。”